歷史學系—文史旅遊應用領域模組

領域模組名稱
中文 文史旅遊應用領域模組
英文 The Cultural tourism
領域模組預計開始施行時間 113學年度第2學期
主責教學單位 歷史學系 召集人 吳政憲
學習目標與
預期學習效益
  1. 在旅遊中尋找文化素材,豐富空間移動的人文深度,讓旅遊更有意義與豐富啟發。
  2. 旅遊中所見人事物,可以事先有文本的搜集、消化與閱讀,結合現在的素材,以史料+田野,能提供豐富的研究題目與專題式學習方向。
  3. 能整合史料、數位工具,以文本+影音方式傳播其想法與思維向社會擴散與傳播。
課程架構圖
修課指引
  1. 基礎課程:本課程模組之基礎課程為「臺灣史」,屬於歷史系一年級必修課,並提供輔系、雙主修及第二專長模組修習,完成課程後預期將對臺灣史基本概念,研究概況、歷史元素在觀光運用,以及資料蒐集解讀、數位工作操作,乃至資料庫相關資源等具有一定認識。
  2. 進階課程:「中臺灣區域史」為本模組之進階課程,主要提供大二至大三學生修讀,須對中臺灣地域的空間定義與範疇,社會變遷與史料有所認識,並具基本專題資料收集與田野調查規劃的基本能力。
  3. 應用課程:
    1)「戰後中臺灣旅遊觀光史(1945-2010)」,以詳今略古宏觀觀察戰後臺灣社會旅遊的階段性,及隨著經濟發展,國民旅遊重心、品味的變化,及其對現在代來的影響。週休二日與國際航班普及後,又有什麼變化?
    2)「臺中學」,同樣是本模組的進階課程,建構本校在台中學的教研特色,在地優勢與人文治理、校院USR主題的發掘與實踐。
    3)「日治時期臺灣山區探險史」,同樣是本模組的進階課程,這三門應用課程課都聚焦於新史料的探勘與現地發掘,在戶外進行整體時空環境、人群聚落的整合,具備更高的同理與共情效果。並透過山區的實地踏查與現況測繪,學生能在既有的文獻蒐集基礎上,擴大視野與思考文字以外的多層次意義,深化創造與未來加值應用的可能,為山區的人文旅遊加值與聚焦特色的建立。
完成本模組的5門課程後,預期將對臺灣歷史乃至現況的旅遊史有深度認識,對史學研究、資料蒐集、數位工具操作,以及在地歷史文化旅遊具有規模與執行的能力。未來從事跨領域探索與縮短學用落差,培養學生成為能充分講故事、溝通表達與旅遊文化素材傳播者(或從業員)的角色,未來無論從事地方文史工作、文化創意事業、數位內容創作、影視遊戲開發,或是旅遊文藝工作等,都能從在地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,增加就業競爭力。
所有相關課程列表
課程名稱 規劃要點(附註) 開課單位 備註
1 2 3 4 5 6
(中文) 臺灣史 U A R Y 4 1 歷史學系  
(英文) History of Taiwan
(中文) 中臺灣區域史 U A R S 2 2 歷史學系  
(英文) The Regional History of Central Taiwan
(中文) 戰後中臺灣旅遊觀光史(1945-2010) U A R S 2 3 歷史學系  
(英文) The history of post-war Central Taiwan tourism,1945-2010.
(中文) 臺中學 U A R S 2 3 歷史學系  
(英文) Taichung Studies
(中文) 日治時期臺灣山區探險史 U A R S 2 3 歷史學系  
(英文) The adventure history in Taiwan mountai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
取得認證需修習總課程數 5門課 取得認證需修習總學分數 12學分
附註:規劃要點填表說明:(1到4各欄位請填正確代表字母)
1:U-學士課程、M-碩士課程。
2:A-正課、B-實習課、C-台下指導之科目如學生講述或邀請演講之專題討論、專題研究……等。
3:R-必修、E-選修。
4:S-學期課、Y-學年課。
5:科目(學期或全年)總學分數(請填阿拉伯數字)。
6:Level:1-基礎課程、2-核心(理論/方法)課程、3-應用(總整/實務)課程(請填阿拉伯數字)。


 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