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活動花絮
當語意遇見旋律:教師社群的AI互文之旅
9月29日,由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昆樺老師帶領的「AI時代文學與音樂互文演釋教師社群」北上台北,展開一場跨越技術與藝術、理性與感性邊界的學術參訪。此次活動由音樂家張俊彥老師親自接待,安排社群成員進入「永恆的救贖音樂會」彩排現場,並於晚間觀賞正式演出。活動串連起AI創作、音樂文本與文學詮釋之間的深層對話,促成一場跨域交流。
一、從彩排現場開啟——觀看「生成」的瞬間
下午,社群教師們受邀進入音樂展演現場,觀摩《永恆的救贖》首演作品彩排。張俊彥老師帶領團隊進行最後調整,現場的每一段旋律、每一次樂段的推進,都伴隨著AI輔助生成的文本與語音素材。教師們得以近距離觀察AI與人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「共演」狀態——那是一種語意與聲響之間的互文實驗,也是一場對「靈感」邊界的重新詮釋。
二、午後交流——「語意的幻影,機率的肉身」
彩排結束後,社群於展開主題交流講座〈語意的幻影,機率的肉身:生成式AI的創作悖論〉。張老師分享他在創作過程中與語言模型互動的經驗,指出生成式AI雖能模擬語意、重構結構,卻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在情感與直覺上的創造力。現場教師們從文學、音樂與哲學角度展開熱烈討論,思考AI時代的「創作」是否仍保有靈魂與倫理的底線。
三、夜幕下的音樂會——人機共譜的救贖
晚間,教師們入座欣賞正式演出。《永恆的救贖》以電子音、弦樂與AI語音合成共構出一種介於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聲音風景。曲目不僅呈現音樂上的創新,也引人思考:當「生成」取代了「靈感」,藝術的主體還在何處?而AI在創作中的角色,是工具、共作者,還是某種鏡像?
四、社群亮點與成果——跨域實踐的典範
此次活動不僅讓教師們親身體驗AI在音樂與文學間的轉譯可能,更深化了中興大學中文系「AI時代文學」教學實踐的核心精神。透過觀摩、對話與體驗,社群成員在AI生成文本、數位敘事與跨媒介詮釋上獲得新的靈感,為未來的人文教學開拓更寬廣的創新路徑。